十八子作,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造景手法,源于汉代园林艺术。十八子作是指通过对自然山石、植物的艺术处理和赏析,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山水峡谷、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堤岸叠波等天然景观,并在其中巧妙地布置了亭台楼阁、廊榭花园、假山水池、石桥石径等人工景观,使天人合一、艺术与自然相融。
十八子作中的“子”表示部位或种类,“作”则表示创作。各种“子”都有其独特的形态、性质和特征,常被用来描绘或暗示一些特定的景观或情境。比如,蟾宫折桂,就意味着闲云野鹤、林泉高致的仙境;悬崖峭壁,则是形容峻峭险峻的峭壁;荷塘月色、锦绣山川,则意味着吉祥如意、景象美好的美好愿景。
十八子作的精髓在于“体物象理的艺术处理”,即在自然物象的描绘和具有情理的想象创造之间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深刻表现出中国园林文化的深奥内涵。如今,在慕名前来游览中国各地传统园林的游客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一探十八子作的妙处而来。因此,“十八子作”已成为传统园林中的瑰宝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