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老城区,常可以看到一排排红色的砖墙,这些墙已经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承受了无数变迁,见证了历史的发展。
红砖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称作太砖,但真正普及则是在明清时期。那时的红砖墙厚重耐用,堪称墙中之宝,与泥土墙相比,更加防水防潮,透气性好。在城市建设中,红砖墙成为了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
然而,在城市高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红砖墙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此前曾婉拒北京政府集体拆迁的鼓浪屿“镇南堡” 。这一过程中,不仅是一个个老房子的消失,还有关于历史记忆、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的问题格外引人关注。
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红砖墙的价值。在北京,不仅有一批拥有红砖墙特色的四合院,而且还有不少新建筑在建筑外墙上加砖加抬,并使用“老砖头”,来体现历史文化的韵味。建筑师们通过保留和创新的方式,使得红砖墙重新发现了它们的价值。